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会有“神秘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会有“神秘感”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的杰作,此画以当时一位富商的妻子为主人公,并以这位女士的名字命名。画中的蒙娜丽莎端庄秀美、栩栩如生,她脸上那若有若无的微笑更是神秘莫测,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不同的观者,甚至是同一位观者在不同时间欣赏这幅画,居然会产生迥异的感受。她的微笑有时显得温婉大方,有时却略带哀伤,有时稍含嘲讽的意味,甚至还有很多时候让人觉得她很严肃,根本不存在笑容!

《蒙娜丽莎》诞生后,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乃至医生、学者,对她的笑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对这种“神秘感”追根溯源。有人说,她皮肤细嫩,双手交叉于腹部,很有可能是怀孕了,所以她的笑看起来幸福而含蓄。也有人考察了历史,说当时她喜迁新居,但幼子刚刚夭折,因此在面对画师时笑中含悲。还有人说她半边脸肌肉松弛,大概刚经过中风的摧残,故而展现一种似笑非笑的病态表情……数百年来,人们穷极考证、想象之能,却仍对这神秘微笑背后的原因莫衷一是。1852年,甚至有一位法国艺术家因费尽心血却仍未参透个中玄机而绝望自杀了!

当时间跨入21世纪,借助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尖端技术的帮助,《蒙娜丽莎》迷们终于有望得偿夙愿。来自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宣称,其研究工作已将这幅传世巨作成功“解密”:奥妙无穷的“神秘感”并非来自主人公本身,而是源于观察者所注视的画中人面部的不同位置……

人眼视野的中心和外周,分辨细节的能力是不同的。视野中心的物体显得较为清晰,而位于视野周边的一切比较模糊。当我们欣赏一幅人像时,往往首先注视人像的双眼,即把人像的双眼置于视野的中心。这样,判断人像是否在“笑”的最佳依据—嘴巴,便处于模糊的视野周边。在模糊状态下,嘴角向上翘的弧度会显得更大,笑容便显现出来了。

当你把视线移向蒙娜丽莎女士的双唇,试图确认这笑容时,不经意中使她的嘴巴离开了视野周边,如此一来,微笑反而收敛,甚至消失了。同样道理,当你的双眼在她脸庞的不同位置扫视,女士的嘴巴便灵活地游弋于视野的各个区域,于是,似笑非笑的“神秘感”出现了。

那么,现在可以对这“神秘微笑”的来源盖棺定论了吗?也许还未必。近几年来仍不断有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提出其他理论。神秘感产生的因素除了视野的不同位置外,也许还有视网膜中的不同神经细胞,观赏者在观察画像时的自身状态,等等。

达·芬奇曾坦承,他对画作的要求是能动态地反映人物的表情,因为“这才是我在市井中真实所见”。500年后,不仅是众多观赏者,就连科学家们的严谨实验也可以告慰这位大师,他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