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的地质构造是怎样的?

水星我们都没有囚,可能我们对于水星的地质构造什么的并不清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说水星的直至构造的。

地质构造

水星是太阳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仅次于地球。据此,科学家们估计水星内部必定存在一个超大的内核,其内核质量甚至可以占到其总质量的2/3,而相比之下,地球的内核区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1/3。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地磁学系主任,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项目首席科学家西恩·所罗门(Sean Solomon)教授表示:科学界的观点是认为在太阳系早期的狂暴撞击时代,水星曾遭遇严重撞击,导致其失去了密度较低的一部分外壳,因此留下了密度相对较大的部分。而此次信使号探测器的任务中有一项便是通过对水星进行全地表化学成分分析来检验这个理论。

水星含铁的百分率超过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行星。这里有数个的理论被提出来说明水星的高金属性。

一个理论说本来水星有一个和普通球粒状陨石相似的金属—硅酸盐比率。那时它的质量是我们观测到质量的大约2.25倍,但在早期太阳系的历史中的某个时间,一个星子/微星体撞掉了水星的1/6。影响是水星的地壳 和地幔失去了。类似的另外一个理论是一个用来解释地球月亮的形成的,参见巨物影响理论。

另一种说,水星可能在所谓太阳星云早期的造型阶段,在太阳爆发出它的能量之前已经稳定。在这个理论中水星那时大约质量是我们观测到的两倍;但因为原恒星收缩,水星的温度到达了大约2500-3500K之间;甚至高达10000K。许多的水星表面的岩石在这种温度下蒸发,形成"岩石蒸汽",随后,"岩石蒸汽" 被星际风暴带走第三个理论,类似第二个,认为水星的外壳层是被太阳风长期侵蚀掉了的,水星外貌如月,内部却很像地球,也分为壳、幔、核三层。水星的半径为2439公里,是地球半径的38.2%,18个水星合并起来才抵得上一个地球的大小。质量为3.33×10²⁶克,为地球质量的5.58%,平均密度为 5.433克/cm³,略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在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由此天文学家推测水星的外壳是由硅酸盐构成的,其中心有个比月球大得多的铁质内核。这个核球的主要成分是铁、镍和硅酸盐根据这样的结构,水星应含铁两万亿亿吨,按世界钢的年产量(约8亿吨)计算,可以开采2400亿年。

地壳厚度100-300km

结皮厚度600km

核心半径约1800km

这个行星有一个相对大的(即使是与地球相比)的铁质核;水星由大约70% 的金属和30% 的硅酸盐组成,以致密度较高。平均密度是5430kg/m³;略微地小于地球密度,却比金星大。地球高密度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压缩了地球的体积。水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5%——铁核占据了 42% 的行星容积(地核只占17% )核的周围是600km 厚的行星幔。水星的总重量约为30 000兆公吨。

拓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行星科学家马里亚-祖贝尔(Maria Zuber)说:“水星现今仍处于活跃状态不是不可能的,我研究发现这种现象是极有可能存在的。”拉赫曼尼诺夫盆地是水星最年轻的碰撞盆地之一,形成时间仅有10亿年,其直径290千米,这个环峰碰撞盆地存在平坦平原底部,暗示着曾经有熔岩流动,水星最低点位于拉赫曼尼诺夫盆地之中。

除了证实水星存在早期火山活动,平坦的平原同时显示纹脊迹象,这是行星受到挤压作用形成的。科学家认为,纹脊现象很可能是行星内部冷却形成的,虽然一些压缩普遍存在于太阳系,但是水星的压缩现象较为显著。评估报告显示,伴随温度下降水星半径收缩了1-2千米。

虽然水星是太阳系最小的行星,但它是仅次于地球的第二颗最密集行星,科学家使用估算密度测量显示水星存在一个较大的金属内核,半径达到1800-1900千米,从地球的雷达图像显示水星内核是熔化液态,而不是固态。

水星内核的铁元素含量超过太阳系其它行星,科学家认为这些铁元素是早期阶段形成的,如果这颗行星形成速度很快,高温太阳将蒸发多数表面物质,仅残留一个薄地壳层。另一种解释是早期阶段水星体积较大,经历太阳系猛烈的混沌时期,大量的陨星碰撞剥离了水星外层物质,最终残留较大的内核结构。

水星铁内核产生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的百分之一,该磁场非常活跃,经常与太阳风发生交互作用,从太阳表面至水星表面形成漏斗式等离子体。太阳风捕获的氢和氦有助于水星形成稀薄的大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