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巨星的天文发现?

位于猎户星座的红巨星参宿四15年间体积竟缩小了15%,但天文学家无法解释缩小之谜。下面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关于红巨星的发现的。

天文发现

碳元素

2012年8月22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发表公报说,该大学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颗红巨星被类似煤烟物质构成的云层所包裹。研究人员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天文望远镜观测这颗名为“R Fornacis”的红巨星时发现,它被类似煤烟灰尘构成的云层所包裹。由于红巨星表面温度低,碳元素丰富,因此可能出现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和固体物质尘埃。这些物质有可能形成适合生命的行星。

太阳演化

2012年8月,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红巨星将内侧轨道天体吞没的证据,暗示50亿年后的太阳也会将地球摧毁。大约在50到75亿年后,足以吞噬掉(2012年)太阳系里,包括地球、火星以内的内侧行星。最终水星,金星,火星甚至连地球都会被太阳吞噬掉。

CW Leo

CW Leo,它是一颗类太阳恒星,诞生时其质量为太阳的4-7倍,但经历了极大的质量流失后,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2倍,距离地球仅490光年,是最邻近地球的红巨星之一。当前它正在膨胀向太空释放质量进入生命末期。恒星在膨胀过程中将轻微地向外散失灰尘,直到观测到它以恒定流量释放质量,形成平滑的膨胀灰尘气体层,看上去犹如一圈圈清晰的树木年轮。

在过去十年里,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CW Leo恒星是不同的。美国纽约大学的帕特里克-哈金斯(Patrick Huggins)说:“这是距离地球最近,持续喷射损耗质量的恒星。”

哈金斯和法国蒙比利埃大学的尼古拉斯-莫隆(Nicolas Mauron)意外发现环绕CW Leo恒星的灰尘层形成一个花生外形,且带有同轴灰尘弧(局部球形壳体)向外膨胀,膨胀范围距离恒星为地日距离的25000倍。依据这颗恒星的膨胀比率,可相应地追溯观测到该恒星8000年前的历史。

迪森称,CW Leo恒星至少环绕着十几个灰尘弧,它们的厚度和位置表明该恒星与邻近灰尘弧外壳的距离发生着变化。那些巨大恒星并不是以恒定比率损失质量,它们处于波动状态。有时恒星损失质量从极地周围,有时从赤道周围。

类似树木年轮的灰尘弧可揭示其形成时间,恒星膨胀向外释放的灰尘壳暗示该过程中形成灰尘弧。恒星喷射灰尘弧之间的间距大约相隔500-1700年。迪森称,恒星表面的温度变化可能使灰尘在较寒冷区域压缩,然后再向外膨胀。

迪森指出,其它红巨星可能也形成类似年轮的灰尘弧,但由于距离地球过于遥远难以详细地观测到它们的灰尘弧。发射的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或许未来能观测到更多的类似现象。

迪森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她说:“在未来50亿年里,太阳将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相应地也将出现类似壮观的太空现象。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不可能测量分析太阳的年轮,在太阳演变为红巨星的过程中,地球将被太阳所吞噬。”

介绍

在赫罗图( 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中, 红巨星分布在主星序区的右上方的一个相当密集的区域内,差不多呈水平走向。

恒星依靠其内部的热核聚变而熊熊燃烧着。核聚变的结果,是把每四个氢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形成辐射压。处于主星序阶段的恒星,核聚变主要在它的中心(核心)部分发生,辐射压与它自身收缩的引力相平衡,恒星内部氢的燃烧消耗极快,中心形成氦核并且不断增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氦核周围的氢越来越少 ,中心核产生的能量已经不足以维持其辐射,于是平衡被打破,引力占了上风,有着氦核和氢外壳的恒星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坍塌,使其密度、压强和温度都急剧升高,氢的燃烧向氦核周围的一个壳层里推进。这以后恒星演化的过程是:内核收缩、外壳膨胀——燃烧壳层内部的氦核向内收缩并变热,而其恒星外壳则向外膨胀并不断变冷,表面温度大大降低。这个过程仅仅持续数十万年,这颗恒星在迅速膨胀中变为红巨星。氦聚变最后的结局,是在中心形成一颗白矮星